第(2/3)页 李璟喃喃道:“就是周老太傅的千金?” “不错!正是周娘子!”朱秀大大方方承认,“外臣在江宁城里初见周娘子,惊为天人,一见倾心! 知道周娘子被太子殿下请到聚景苑做客,就情不自禁地跟了去.... 外臣今年还不到二十,正是血气方刚的年龄,暗中窥见周娘子似乎与太子发生争执,情急之下闯进宫室.... 之后担心东宫卫士不分青红皂白,对外臣痛下杀手,这才委屈太子殿下和我们走了一趟方山....” 李璟听得津津有味,还不自觉地点点头,又猛然间惊醒,拍打御座扶手气愤道:“这跟劫持太子有何两样?” 朱秀正色道:“自然有本质上的区别!第一,外臣对太子从无不敬之处,根本没想过要危害太子性命,不存在主观上的恶意! 第二,外臣邀请太子同游方山,自始至终的目的都不是为了要取太子性命,反而是为了保护他! 因为当时禁苑一片混乱,外臣担心忙中出错,导致太子有失,所以请太子殿下与我们一同离开,暂避混乱。 第三,陛下也曾年轻过,年轻时也爱慕过美丽娘子,应该知道少年人为博佳人一笑,争风吃醋乃是常事。 所以此事本质上,只是两个少年人为了一个小娘子产生的误会而已!” 李从嘉在一旁呆呆地听着,整个人僵滞住。 朱兄也太能忽悠了,太能狡辩了,要论颠倒黑白的本事,天下无人能出其右! 李璟面容有些呆滞,觉得脑子里一团浆糊,被朱秀一番话绕晕了。 片刻后,他才气急败坏地指着他,声音发颤:“诡辩!实乃诡辩!” 朱秀坦然一笑,揖礼道:“陛下,外臣所言句句属实,绝无半点欺瞒! 不过外臣想要提醒陛下,倘若要把聚景苑之事定性为行刺案件,那么势必在朝野引起风波。 外臣是大周臣子,如果潜入江宁行刺唐国太子,说背后没有周主指派,恐怕谁也不信。 如此一来,陛下该如何向江南臣民交代? 是就此砍了外臣的脑袋祭旗,激起江南臣民同仇敌忾与大周决一死战? 还是忍气吞声绝口不提,当作此事没发生过?可是如此一来,贵国臣民必然心生怨愤,认为陛下太过软弱,屈服于大周!” 朱秀略作停顿,注意到李璟的脸色已经彻底变了,心中松了口气,猛地拔高嗓门: “所以,这件事不能当作没有发生过,但也不能放任朝野舆论,要有的放矢、选择性地对朝野作出合理解释。 而外臣刚才的建议,就是对贵国臣民最好的交代!” 李璟深吸口气,看着昂扬屹立在殿中,面带微笑的年轻人,心中竟然生出些许敬佩之意。 他明白了,朱秀这是在教他,如何完美地控制一场舆论风暴,不让聚景苑之事,成为点燃大周和唐国战事的导火索! 朱秀闯禁苑劫持太子当然是实事,但却不能如实向朝野公布。 否则陷入被动的将会是他这个皇帝,和整个唐国朝廷。 大周臣子潜入江宁行刺太子,唐国抓到了刺客,该不该杀? 唐国该不该为此向大周用兵? 如果杀了刺客向大周宣战,挑起淮北战事,唐国能不能打得赢? 如果朝廷没有任何举动,臣民会如何看待他这个大唐皇帝? 北朝刺客都打上门来了,难道还忍气吞声? 到那时,李璟和唐国朝廷才会处于进退两难之地。 朱秀教给他的,是不得不走的阳谋啊! 只有坚决否认存在聚景苑行刺一事,才能避免两国交恶,甚至爆发战争! 相对的,朱秀也就不是什么北朝刺客,而是一个隐瞒身份,偷偷进入江宁城,只为寻找失散多年的至亲的大孝子! 和太子李弘冀的冲突,完全是少年人之间的风流韵事。 上不了台面,更不能影响两国邦交大局! 李璟沉默了,心情极度复杂。 平心而论,他很欣赏面前年轻人的急智和辩才。 在讲究风度仪态的江南朝廷,朱秀俊朗的形象也完美契合唐国君臣的审美。 但为了安抚太子,李璟可以痛下杀手,下旨处死朱秀。 第(2/3)页